既然停不下來,那就繼續寫……
要開啟創意之門其實沒有秘訣,因為祂會自已來,而不是我們去要來的,是祂選擇我們為祂發聲,透過我們,於是無形的靈感化為有形色的作品,我們只要把自已準備好就夠了,繆思女神自然會找上我們,就像明星代言商品一樣,要是代言中肯、合作愉快、反應熱烈,那她下次沒有理由不找我們。
有靈感是一回事,但要有好的作品問世,就得要有充份的準備,我們必須先下足功夫,就像寫作要多讀多寫一樣,要緊的是,在生活中多培養敏銳的觀察力,以及豐富的生活內涵,人生經驗等等,雖然從這些累積和堆疊中我們會有比較多足以取材的資源,但卻又必須要能夠膽放下,允許自己不抱期望,不抱任何想要念頭與預設,先把自己心裡那杯水倒空,如此方有機會讓靈感的活水進來,這也就是何以在引導排列時我們必須要先回到自己中心,必須要無我,我們才能感受到來自案主系統的流動。
就我個人而言,繆思女神的乳汁是天底下最香甜的毒品,不但靈感只會越來越多,一旦癮頭來了,怎麼樣都想寫,停都停不了,所以下回看到我瞳孔放大、神采勃發、語無倫次時,不盡然是看到正妹,而是靈感正把我帶進祂的奇想世界,於是螞蟻可以踩死大象,掀開馬桶蓋可以直達天堂,在那裡面什麼都可能發生。
海寧格說助人是藝術,這句話在家族排列經常被引用,尤其在排列工作者的訓練課程裡,鼎文總是遵循著他老人家的教誨,因此特重助人態度的養成。的確,態度確實是助人工作的核心要件,技巧可以習得,觀察力可以靠堆疊,經驗可以累積,感知可以透過訓練,但並非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訓練造就,像態度就會因每個人的成長背景、生活經驗、人格特質和價值觀的不同而有所差異,因此必須細心養成時時修正,不過要是我們不能用心領會依然白搭;但助人既是一門藝術就並不僅止於此,治療師必須要能與當下融為一體,也就是處在被鼎文稱之為「治療師狀態」的「臨在感」,那會有一種不用力的專注,雖是如履薄冰卻又篤定而踏實,它有靜水深流的靜謐,又似百川匯般充盈,那實際上就是一種創作的狀態。即便體驗到當下的臨在感也未必就能感受到創意流動,我只能說能處在當下是會比較容易體驗到。由於創作是一種狀態,它會因每個人的生命而不同,尤其是我們早期所受的教育,幾乎都是以知識填鴨來取代我們的自主思考,長年箝制之下,我們創造力的活泉就會漸漸因掩蓋而枯竭。
治療要成為藝術,就必須是活的、是有神魂的,透過與其他領域不同質性的生命以及創作接觸,可以喚醒我們內在對靈感的敏感度,恢復自身的創造力,透過對這世界、對自己的生命不同的視角與視野,諸如旅行、閱讀、電影、寫作、繪畫、音樂等等方式體驗豐富的生命力,聽聽繆思女神對著我們傾訴什麼,一旦懂得她的心思,我們必然靈感充沛,並且創作不懈。
有時候我們自己也很難搞懂到底創作了什麼,所以要是我們難以理解排列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也就不令人意外,有些排列別說是在坐在外圈的旁觀者不懂,就連排列引導者自己都不知道所呈現的動力代表什麼,甚至也不明白自己在幹嘛,卻會知道這對案主會管用、是有意義的,對案主而言也許看不懂,思維層面也無法理解,但心靈卻能受到很深的觸動。排列並不是排的時間越長,用的人越多就越好,排列的重點是在於能否清楚呈現系統的張力,排列又不是排好玩的,要不然把祖宗八代都排出來又有什麼意義,真正可以令人內在發生移動的排列會有一種詩意,一種難以言喻的美感,而且蘊涵著一股流動的生命力;如果一個排列只是按步就班,照表操課,它比較會令人想吐,而不是令人感動,因為那就是死東西而不是活物,沒有流動的排列並不能為心靈帶來移動,就如同死水裡找不到活魚。
就因為創意是流動的,所以沒辦法用制式化的方式加以複製, 在初入門之時或許需要一個範本來讓我們臨摹,但之後每個人都會有各自不同的風格,沒有誰對誰錯、孰優孰劣的問題,海寧格的徒子徒孫成千上萬,風格就有千差萬別,所以也就一門排列,各自想像,有人愛厚工、有人偏重細膩、有人走精煉路線、有人重視秩序、有人強調平衡,人人自有調性,各各有其門道。即使手法傳統,只要能得其神韻,效果依然驚人,例如Daan和真美都還在用早年的排列站位置的方法,仍能帶有無比強大的療癒力,但即便傳統也要不死守,唯有先放手,新的才能進來,所以是手法傳統創意新穎,讓創意之魂主導,而不要想去操控,重點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調性和方法與之合作,這比樹立風格重要得多,風格是漸次形成自然到位的,而不是硬ㄍㄧㄥ出來的。以我為例,我個人偏好簡單的排列,所以甚少有大堆頭的場面出現,鼎文曾解析排列要有「起、承、轉、合」,這樣的步調其實不盡然對每個人都合用,對我來說就不太行得通;或許受監所內的環境限制,以及工作特性,總要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交辦的任務,這相對的也影響了我的步調和風格,所以「破、轉、結」這樣大開大合會比較合適我,要是說海老爹的風格是潑墨山水、威爾菲的是抽象畫、鼎文的是工筆畫,我的恐怕不像畫作,而比較像爆破藝術。
各自不同的靈感,最底層卻會是共通的,那就是存在本身,祂即是所有一切創作的魂魄與根源,祂就是繆思女神的實體,是祂透過我們來訴說祂自己,祂和我們合一卻又大於我們,唯有我們在自己身上看到祂,才能從他身上找到我們自己。
萬物自有它們的生命,只要喚醒它們的靈魂。~馬奎斯《百年孤寂》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